“隱形鹽”殺手 我國兒童鈉攝入量普遍超標
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很多嬰童零輔食,包括膨化食品、果泥、果蔬汁、牛肉干等食物中,鈉含量都比較高,渠道在選擇產(chǎn)品時很容易忽略這一點。
鹽占任何鈉總攝入量的90%,寶寶如果吃鹽過多,會引起鈉攝入過量,甚至會影響腎功能或導致高血壓、心血管等疾病。雖然鈉過量的危害很大,但是據(jù)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(yǎng)與健康研究所發(fā)布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我國兒童鈉攝入量普遍超標,平均超過建議值2倍多。
寶寶要少吃鹽,幾乎是很多家長都知道的常識。可為什么還是會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?實際上,這和鈉產(chǎn)品標識是否符合實際值有直接關系。
消費者知道鹽對孩子的危害,會主動選擇標示“低鹽”“低鈉”類的食品,只是這些零輔食琳瑯滿目的外表下裝著較高的鈉含量,像酸酸甜甜的乳酸菌,草莓香蕉味的嬰兒米餅,嬰兒果泥、肉泥,嬰兒面條、面包等食品中,也都含鹽。
比如以下食品的含鹽量:“京元寶貝兒童胡蘿卜面”1000mg/100g,“韓今橄欖油海苔”1744mg/100g、“小豬佩奇海苔”1096mg/100g、摩卡草莓乳酸菌76mg/100g、小皮嬰兒香蕉餅干168mg/100g……
玩“文字游戲” “兒童標準”尚不明確
那么,這些商品是否真的符合“低鹽”、“低鈉”的標準呢?根據(jù)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員會《中國居民膳食營養(yǎng)素參考攝入量》介紹,年齡越小,鈉的適宜攝入量越低。
孩子基本上從6個月起可以開始添加輔食,6個月至1歲鈉的適宜攝入量為350毫克/天,1-4歲為700毫克/天。根據(jù)《預包裝食品營養(yǎng)標簽通則》的規(guī)定,每100克/毫升的鈉含量低于等于120毫克才可聲稱低鹽(鈉),低于5毫克才可聲稱無鹽(鈉)。
許多零輔食含鈉量與國家建議的低鹽標準確有差距。目前兒童食品很少按年齡來標注含鹽量,許多商家是在玩“文字游戲”,含糊地在包裝上打上“兒童食品”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零輔食的“兒童標準”尚未明確,雖然2018年出臺了輔食政策,但是僅限于0-3歲的輔食政策,且側重生產(chǎn)管理細則,對其余零食和食用年齡定位模糊的輔食的營養(yǎng)添加并無細分政策要求。
推動“兒童標準” 渠道應該首當其沖
據(jù)了解,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對“兒童食品”進行了標準規(guī)范。如韓國在2013年制定了兒童喜愛的食品的營養(yǎng)標簽標準,從營養(yǎng)、添加劑限量、代謝方面進行規(guī)定,并要求標示“兒童專用”字樣食品的配方需進行備案。
輔食專業(yè)人士建議,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,應從4個層面逐步改善兒童食品標準缺失的現(xiàn)狀:
一,在監(jiān)管層面,進一步完善檢測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,建立兒童食品安全監(jiān)測、檢測和預警機制;
二,在標準層面,應加強風險評估的科學支撐,制定兒童食品使用添加劑的種類和限量;
三,企業(yè)應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,善盡告知義務,對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要明確清楚地進行標識,以幫助消費者正確選擇;
四,廣大渠道則需開展正確選品,開展宣傳教育工作,這就要求渠道需要提升自身的零輔食營養(yǎng)科學知識。
與大多數(shù)母嬰渠道相比,商超對零輔食的選品明顯缺乏專業(yè)度,鈉含量的“文字游戲”更是頻頻出現(xiàn)。要改變目前“兒童標準”不健全的現(xiàn)狀,渠道端作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一環(huán),或許應該首當其沖。